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》昨发布
转自《华商报》2009.4.7 A2版
看病难看病贵三年后缓解
新词解释
注册医师多点执业
是指同一个医生在多家医院从事诊疗、手术等医疗服务行为。
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》昨日发布,《意见》摈弃了此前改革过度市场化的做法,承诺强化政府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中的责任,不断增加投入,逐步实现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,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。基本医疗服务政府社会和个人三方分担这份耗时近3年的新医改方案提出:到2020年,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建立,普遍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,比较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,比较规范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,比较科学的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,形成多元办医格局,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。
方案明确了政府在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的主导地位:公共卫生服务主要通过政府筹资,向城乡居民均等化提供;基本医疗服务由政府、社会和个人三方合理分担费用,并承诺政府将逐步增加投入,使居民个人基本医疗卫生费用负担有效减轻。
方案规定,从今年起3年内,我国将重点抓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等5项改革,即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、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、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、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,明显缓解民众“看病难、看病贵”的问题。
三年内投入8500亿元确保医改实施
今年1月21日,温家宝总理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,今后3年内将为实施上述重大改革投入8500亿元。
为遏制药价虚高,我国将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,将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医保药品报销目录。同时,我国将投入巨资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,重点加强县级医院(含中医院)、乡镇卫生院、边远地区村卫生室和困难地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。我国要稳步推动医务人员的合理流动,促进不同医疗机构之间人才的纵向和横向交流,研究探索注册医师多点执业。
小病在社区 大病到医院 康复回社区
卫生部部长陈竺昨日在接受采访时坦言,医改的难点是公立医院改革。因为公立医院是体现公益性、解决基本医疗、缓解人民群众看病就医困难的主体,矛盾问题比较集中;要体现公益性,就要扭转过于强调医院创收的倾向,让其成为群众医治大病、重病和难病的基本医疗服务平台。
对于普通人而言最为关心的莫过于,新医改方案实施后,去医院看病是否会更加方便、费用更加低廉。对此,新医改方案勾勒出“小病在社区,大病到医院,康复回社区”的从看病到康复的整个流程。
社区卫生服务中心:居民健康“守门人”
【意见摘要】进一步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、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,使每个行政村都有一所村卫生室。加快建设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,社区卫生服务逐步承担起居民健康“守门人”的职责。引导一般诊疗下沉到基层,逐步实现社区首诊、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和社区康复。
【部长解读】陈竺指出,要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,就要有健康守门人,不能大病小病都朝大医院涌,那大医院就人满为患了,而且大医院它应该更多的应对重症、大病和疑难症,一般的小病、常见病的管理、控制等就应该在社区、在基层、在乡村由健康守门人来承担这个任务。
【城市试点】2007年底,江苏南京的居民都获得了一张包含自己所有医疗信息的“健康身份证”,每2000人还拥有一名“健康片医”。身体不舒服打个电话,“健康片医”就登门提出健康建议。“健康片医”为慢性病、肿瘤病人上门服务。“健康身份证”则让居民对自己的健康状况、就诊费用等信息一目了然。
公立医院:缩短等候时间 检查结果互认
【意见摘要】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。积极探索政事分开、管办分开、医药分开、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的有效形式。完善医院法人治理结构。有条件的大医院可通过托管、重组等方式促进医疗资源合理流动。政府投入用于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、扶持重点学科发展、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和补贴政策性亏损等,对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等任务给予专项补助,形成规范合理的公立医院政府投入机制。明显缩短病人等候时间,实现同级医疗机构检查结果互认,努力让群众看好病。
【部长解读】陈竺指出,医院收入来自公共财政投入和社会诊疗活动补偿,也包括个人支付的一部分。坚持公益性就不能把创收作为主要目的,今后三年对公立医院的补偿会明显增加。新医改实施后公立医院有可能建立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,施行“优劳优得”的内部管理。
【城市试点】2006年1月1日起,南京在全国率先试行医学检查检验结果的“一单通”,南京市二级以上的67家医院,4大类100多项的医学影像检查结果与临床检验结果互认。仅当年1~9月南京共为患者节约费用801万元,平均为每位患者节约检查检验费用100.6元。今年广州佛山也在酝酿两地互认检查结果。
麻辣烫
为新医改泼点凉水
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张茅指出——
医改不会一蹴而就
卫生部党组书记、副部长,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张茅,昨日在接受采访时说:“医改,不是一两年之内能解决的,不会一蹴而就。看看世界各国的经验,医改都是在不断的进行过程中,总是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,不要使老百姓认为今天医改文件发布了,明天一切问题都解决了,这是不切实际的想法。”
张茅说:“我希望经过3年努力,百姓能切实感受到医改的好处。医保的水平提高,报销比例提高,群众在看病过程中药价会更加便宜,有些大病可以不出县,群众看病比较方便。”
又想少花钱又想医疗最好不现实
北京协和医院主任医师张凤春在解读新医改时指出,人人都想不掏钱,却想看好病、享受最好的医疗这是不现实的,也是不可能的,医疗问题绝对不仅仅是国家一方面能够解决的,必须树立国家、集体和个人共同承担这样的理念。
张凤春指出,所谓的“基本医疗卫生制度”的概念过于空泛。大家都想要得到最好的医疗救治条件,享受最好的医疗服务,但是最好的必须要有高投入。医疗问题绝对不仅仅是国家一方面能够解决的,必须树立国家、集体和个人共同承担这样的理念。因此每个人必须拿出一部分钱参加医保,当你年轻的时候,这部分钱可以涌向那些老年人,帮助别人;当你老了的时候,你同样可以享受别人的帮助。
抢先看
医疗机构改革热点
热点一: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
公立医院可能建立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。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,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、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体制,鼓励民营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院。
热点二:鼓励兴办慈善医疗机构
鼓励工会等社会团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医疗互助活动。鼓励和引导各类组织和个人发展社会慈善医疗救助。制定相关优惠政策,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慈善医疗机构,或向医疗救助、医疗机构等慈善捐赠。
热点三:免费医科生定向去农村
大力发展面向农村、社区的高等医学本专科教育,采取定向免费培养等多种方式,为贫困地区农村造就大批扎根农村、服务农民的合格医生。
本版稿件综合新华社等